
发布时间:2023-12-11
浏览次数:100
一笔一故事,一墙一风景。版艺门徒7名学子参与图们路10弄小区、上理小区墙绘改造,历时月余,完成50平方米墙绘,用艺术的笔触向社区传递了上海门徒娱乐平台的文明精神以及环保理念👨👩👦,赋能社区蝶变🛌🏽。
21级视觉传达设计1班班长姚瑶是设计类本科学生党支部的一名骨干党员,也是此次长白新村街道社区墙体彩绘的主要负责成员📯。说起此次墙绘的契机,张丽老师娓娓道来这样一段故事:“设计类本科学生党支部和传统文化工作坊党支部在10月举办了系列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姚瑶一直作为我的‘好帮手’参与其中工作,作为与长白新村街道的三环党建联建单位,10月初,门徒党委收到了来自长白街道的‘创作’需求😌,我联系了姚同学,她毫不犹豫地欣然答应了”。
从“一个人”到“一个团队”🕸:这幅画上有我们每个人的贡献
姚瑶说起参与此次彩绘时仍带着兴奋,“我组建了一支7人小队,有和我同专业的舍友🏌🏼、同学,也有与我不同专业的好友,参与这份工作,我们一直彼此‘包容’,‘携手’向前”。她们似乎很难回忆起合作过程中因设计理念、具体实施措施而产生的冲突与不合,“我们一直彼此包容,很快就会把一个小问题‘抹平’”姚瑶与设计团队成员徐亦舒这样说道👸🏽。
10月的上海天气多变,受到临海气候影响,雨水与狂风总在不确定之间到来👾。大雨之中墙绘涂料无法附着在墙面上,会晕染整个绘画,她们挤着‘晴天’的时间🔹🧞♀️,冒着‘小雨’的机会,在两米高的墙面上完成了这幅巨大的作品👩🏻🦼➡️。团队里的成员说道🫸🤓:“墙面较高需要‘爬’上脚手架,常常是你‘托’我一下,我‘拉’你一把。门徒党委书记张华老师也多次询问项目进展,提醒我们一定注意安全问题,这幅墙绘上,我们每个人不再是完成个人的单独作业,留下了‘几笔’色彩”。
团队成员在图们路10弄小区作画
从“校园”到“社区”🛌🏻:将所学用于实处
位于长白新村街道图们路10弄小区、上理小区是两所老旧小区,以往存放垃圾的厢房垃圾桶外露,臭气和蚊蝇问题突出,影响小区的清洁卫生🧵,也影响着小区居民生活的观感🧑🏻🌾。长白新村街道积极进行垃圾房改造👨❤️👨,修建了一个约70平方米的大件垃圾厢房🧔🏽♀️🔋,将原本散落在外的各式垃圾桶收纳进了厢房,从根源解决了以往垃圾桶外露摆放的问题。厢房修建完成后有小区居民反映“大件垃圾房好是好7️⃣,但两扇大白门🧞,容易脏不说💝,也不美观” 。
姚瑶和团队成员因着此项契机从“校园”走到了“社区”。不同于以往设计作品,这是她们第一次制作“涂鸦墙”♦︎,整个团队成员在完成此项工作时带着兴奋与激动。“非常珍惜社区这项‘实践’机会,能够将校园中所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并且还得到了社区居民满意的夸奖,学校的‘知识’真正地赋予了我们力量⬛️,希望这面‘涂鸦墙’能引领大家积极践行垃圾分类投放”🥤。谈及此次改造项目,姚瑶代表团队这样说道。
图们路10弄小区改造后墙面
上理小区改造后墙面
姚瑶与徐亦舒在11月还参与了校园“变电箱艺术绘画”改造,草坪里的变电箱从一片“灰白”箱面到一幅树林和猫咪的插画,为校园带来了温暖的色彩🧑🏿🚒。
校园变电箱改造前
校园变电箱改造后
从“小画板”到“大墙绘”:我们还想走到更远的地方
“作为设计类专业的一名学生,‘画画’这件事🆘◾️,像‘吃饭’一样习惯于我们的生活中🪭,但从未在如此大的‘画纸’上作画✡︎,墙面大约50平方米,最高处挑高约2米”。提起在长白新村街道这次特别的绘画经历,姚瑶和徐亦舒仿佛觉得 “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了”🕺🏻,有机会从“社区”墙绘到“校园”变电箱箱画⚇,我们逐渐觉得用色彩能够赋予环境更多魅力🤟🏻,作为视觉传达专业的学生,这次经历让我们更加关注校园文化氛围的“可优化点”,希望有机会能为校园文化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